close

「台北,是她的根;巴黎,是她曾居住38年的家。他在法國念書成家、融入當地,成為法國女兒的台灣媽媽;她離婚獨立,化身眾多台灣游子的巴黎四姑姑,並以一手道地法式家常美味,滋養大家的胃與心。周品慧,一個聰慧敏銳的台灣女子,最多元細膩的法式文化觀察與體悟;最在地的生活體驗,道出一個女人如何在巴黎,活出自信與精采。」─巴黎上車,台北到站。


我一直嚮往著巴黎,儘管今日她已在恐怖攻擊的陰影之下,她還是非常有魅力的,如果能讓我有選擇居住台灣以外的地方,我會到巴黎。


「你喜歡你自己嗎?」是不是也跟我一樣會問這句。就算現在才20歲,現在的我,很喜歡自己。偶爾周末到補習班打工,賺賺生活費,開始半獨立在外面生活;喜歡看電視,有時就算只是放著不看聽聲音也覺得放鬆;最重要的是,現在的我超級喜歡看書,總覺得沒把圖書館喜歡的書都看過一遍,實在枉費繳的學費!

你呢?你喜歡自己嗎?有時候我很喜歡有人陪,但經過一段時間卻覺得一個人很美好,沒有負擔,想做什麼就做什麼,不需要配合別人。

很多人喜歡名牌,尤其是台灣人,認為可以顯示自己萬貫家財。但作者到了法國,才發現自己穿上名叫PARIS的名牌。她在巴黎找到自信,她不為功利,選擇忠於自己,所以不選物質主義的美國,而是背離台灣傳統原則,跑到法國。而剛去里昂的第一年,縱使在台灣學的法文根本不合乎真正他們用的法文,作者還是想海綿般的汲取知識,增廣見聞。

法國跟美國很不一樣,美國的女人追求瘋狂完美,試許多運動來讓自己減肥變瘦;但法國女人就相對自在,她們輕鬆、熱情、自在,認為「老女人」也是非常有魅力的,她們會刻意弄亂頭髮,製造隨興感,但背後可能是花了許多心思刻意營造出來。

作者離過婚,用台灣的觀點她也許失敗,許多台灣人就會給他貼上標籤,但她為了自己而活,venu是法文「活過」的意思。


在第二章「台灣媽媽,法國女兒」中,談到台灣小孩與法國小孩的不同。法國小孩很自由,他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興趣;但台灣不一樣,孩子一出生,家長就給小孩鋪好一條路,能讓我們能上好大學,將來能夠成功。

他們沒有所謂「不能輸的起跑點」,法國小孩從小教導孩子禮儀規範,給孩子潛力、可塑性及彈性,不管怎麼樣的起跑點,終點相對重要,給孩子學課外活動及才藝,是希望讓他們有更多生活上不同的體驗,而且重點是過程要Have fun。

台灣的孩子不一樣,從小學珠算、繪畫、英文、鋼琴、跆拳道等等,是為了以後升學的加分效果,時常下課後的補習一個接一個,但我們不知道的是,孩子其實也需要一點自己的時間,讓他們靜下來思考,甚至胡思亂想做白日夢都好。

台灣的父母很愛比較,喜歡拿別人厲害的地方告訴自己的孩子要多加油。但法國的父母若是聽見小孩炫耀,會讓他們閉嘴,不要在外張揚,要懂得有同情心,顧及其他小孩的心情。

台灣的教育有需多致命的缺點,讓許多家長急著想把孩子往外送,念國外學校,甚至造成往後人才流失的問題。他們讓「唯有讀書高」達到另一個高峰,許多家長老愛把孩子往安親班、補習班送,卻忽略孩子真正想做的事。

成功的定義很廣,我雖然年輕,但也開始懂得「真正活過」的人生才是最重要,把握當下,珍惜每一個時刻。

我曾聽說個研究,顯示人們在快死的時候說出的後悔清單,有一項就是「不能忠於自我」,我不斷地在思考這個問題,如果我一生只當個補習班的英文老師,我會感到滿足嗎?答案是不會的!我的心屬於這個世界,我想要踏遍世界上任何一地,吃遍各地美食,體會不同的文化,我要做真正的自己,而不是這個社會給我走他們定義成功的路。


這本書抓起了我像望法國的心,總有一天,待我把法文學到一定程度,我要在這個浪漫的國度,延續我人生的故事。

arrow
arrow

    劉小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